二十年前,丹东人这样过夏天
丹东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丹东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棉被里的冰棍,井水里的西瓜;到河里洗澡,在树下乘凉
尽管现在空调已经普及,冷饮越来越高级,娱乐方式也五花八门,但是夏天依然难熬。那么,你知道二十年前的夏天是怎样的么,在那个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年代,丹东人是怎么过夏天的?
棉被里裹冰棍 井水里镇西瓜
“小时候,一到夏天,最期待的就是卖冰棍的来,当时的冰棍是放在泡沫箱子里的,箱子外面用棉被裹着。胡同口吆喝一声,一群孩子呼拥而上,一毛钱一根,贵的没有。我最喜欢吃小豆冰棍儿,可惜现在已经买不到了。”今年39岁的周志斌回想起童年的夏天,依然回味无穷。后来,有了几毛钱一瓶的橘子汁儿,喝完以后瓶子还要还给小卖部。再后来有了一毛钱一袋儿的冰水儿,一时间风靡了整个夏天,人手一袋儿,尽管吸一会儿甜味就没了,但仍然是孩子们的最爱。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蔡文婷最喜欢的则是冰激凌。那时候七经街上有一家南极冷饮店,她的姑姑在冷饮店上班,每到休息时,蔡文婷就会溜到冷饮店找姑姑,姑姑总会请她吃冰激凌。“奶油味和巧克力味的双色冰激凌,配上脆皮筒,吃起来又香又甜。我每次都能吃上两个。”蔡文婷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冰激凌的种类多了,但她总是怀念儿时的味道。
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赵海庭就没有那么多冷饮吃了。对于他来说,夏天最美味爽口的就是冰镇西瓜。“那时候家里没有冰箱,最凉的就是井水。“我父亲每次赶集都会买回一个西瓜,回来在井水里镇上一天,第二天傍晚拿出来吃。那是我们几个小孩儿最开心的时候。”赵海庭说,夏天里母亲还经常做凉面,面煮好了也要在井水里镇一会儿,吃起来才够凉爽。
树荫下摇扇子 鸭绿江里洗个澡
“小时候的夏天树多,能乘凉的地方多;现在家旁边已经没有树了,只有待家里才不会被太阳晒。小时候的夏天风大,吹过来是凉凉的;不像现在,吹到身上的风是烫的……”周志斌的童年在胡同里度过。在他的记忆里,每到夏天,爷爷就会穿个跨栏背心到胡同口的一棵大树下乘凉,那里聚积了周围不少居民,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无一例外都会拿个扇子扇风。时不时还会有风吹来,带走身上的热气。
晚上吃过晚饭,父母就会带上周志斌到江边遛弯乘凉。他说:“越往江边走越凉快,等到了江边小风飕飕的,舒服极了。白天再热,晚上都很凉快。”那时候,在江边遛弯的人也特别多,但是从来没有觉得路上拥挤,反倒是现在,跳广场舞的人都集中在一起,经常把江边遛弯的人挤得没了路。
“夏天不到江边洗个澡都睡不着觉。”小时候家住一经街的李健每到暑假几乎就“长”在江边了,每天写完作业就会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江边“洗澡”。“那时候水也大,大平台上那就够我们玩的了,水深的时候能过肩。”李健说,从家里拿一个轮胎做的游泳圈,推着就下水了。小时候不知哪来那么大的胆子,现在他可不敢去江里游泳了。
有水就能玩 游泳 打水仗 捉鱼……
没有游戏机,没有游乐场,没有水上乐园,二十年前的夏天,丹东人的娱乐项目也不少。“现在一提到游泳,都是去这个游泳馆,那个水上乐园的。我们小时候游泳,就在河里。”赵海庭还记得,每到暑假的时候,村里的男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河里玩,游泳、打水仗、捉鱼……这时候,女孩子就只能羡慕地在河边沾沾水,也有胆子大的女孩子跳到河里跟他们一起游,但多数时候都会被家长叫回家。一个夏天游下来,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晒得黢黑。“那时候太阳也没现在毒,每天那么晒,也没听说谁晒伤过。”
和农村的女孩相比,城市的女孩子则幸福多了。蔡文婷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暑假,她父母就会带着她和表妹到江边游泳。她们穿着好看的泳衣,可以和男孩们一起恣意地玩水。“那时不会游泳,都是套上游泳圈瞎扑棱,或者坐在一个大游泳圈上让大人推着走。”她说,有时候,她还会到五道沟的姑姑家玩上几天。每次她去,表哥就会在家门口的小河里围出一个小水池,让几个女孩子在里面玩水嬉戏。“总之,夏天的娱乐活动和水是分不开的。”她感慨道,尽管现在有了水上世界等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但是她仍怀念童年时在江河里自由玩耍的时光。
唐亦如 记者 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