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翻译公司 丹东翻译公司 丹东翻译公司
123

风雨中的“大肚院”

丹东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丹东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路车总站的帽盔山脚下有3处平房区,被称为“大肚院”。因为处于山脚下,一下雨,雨水便顺着山势流到居民家。这里的房子年头久,所以道路泥泞、房屋漏雨、墙体潮湿等各种问题便随之而来。每年的雨季,对这里的居民来说都是煎熬。每到汛期,这里的居民需要转移,但仍有一部分人不愿撤离,这也便成了纤维一社区工作人员的一块心病,为了能让居民安全度过汛期,今年,社区早晚防汛,吃住在社区,经历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

一天一宿没睡

半夜三更排查

7月22日下午那场大雨来临时,大家都在室内避雨,可有一群人却在外面防汛。

当日下午五点左右,雨渐渐小了,当记者赶到时,纤维街道各社区的工作人员刚刚从“大肚院”的平房区出来,每人都穿着雨衣,水鞋上沾满泥土,额头和鬓角流下来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同样在现场协助防汛工作的还有办事处城管所和振兴区卫计局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一个个疲惫不堪的脸庞,记者询问得知,头一天晚上他们一宿没睡。

据了解,纤维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老旧小区多,平房也不少,纤维一社区的平房最多,所以每年的防汛任务很艰巨,工作人员自然要付出更多辛苦。“大肚院”这一平房区域,是防汛的重点地段。稍作休息后,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日当天听说暴雨马上要来,社区工作人员放下工作,全部走进危房和险房区域,挨家挨户送避险通知单,动员居民撤离。通过走访登记,社区内有人居住的平房共60户,144人,其中“大肚院”44户,答应投靠亲友的29户,67人,答应到安置点安置的居民有31户 ,77人。第一天的防汛工作就遇到了难题,很多居民表示,雨没有下就不用撤,等雨下了再撤离。这一情况足以说明,虽然居民口头答应撤离,但是根据每年的防汛经验,这一次的防汛疏散工作还将持续多日。

21日上午,当社区工作人员再一次走进平房区时,发现撤离的居民不少又回来了,理由是雨根本没下。下午1点多,雨下起来了,社区工作人员马上穿上雨衣和水鞋,再一次来到平房区进行排查和疏散。看到下雨了,居民们才开始拿着生活用品撤离。现场的工作人员便冒雨组织居民到第九中学安置点,有投靠亲戚的,城管所的工作人员便驱车送达。

位于“大肚院”不远的一家羊汤馆老板体谅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易,主动提出将羊汤馆作为安置点,这里也便成了“临时指挥中心”,夜里雨大,风也大,社区的惟一男性工作人员便用羊汤馆的凳子做了简易床,让女同事休息。城管所的工作人员则在车里凑合着。可是大家哪里能睡上安稳觉,那一夜他们每两个小时就要拿着手电走进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平房区查看情况,防止居民又回来以及帮忙看管居民的财物、用沙袋处理应急情况等。

苦口婆心劝说

大家感动撤离

社区党委副书记付丽丽告诉记者,第二天(22日)早上,她回家洗了个澡,又急忙赶回“大肚院”。因为社区办公地点临时转到“大肚院”,一旦有居民来开证明,就需要在那里办理。付丽丽的丈夫也有防汛工作,夫妻俩只好让父母照看3岁的孩子。

说起防汛中的困难,付丽丽说,主要是一些老人、租房户、男居民不好劝说。老人住了多年,有些恋家,不愿离开;租房户觉得交了房租不能白扔了;男居民觉得即使有危险,自己身强体壮,也不会有啥事。

有一户居民,妻子和儿子被劝说后去了第九中学安置点,可是丈夫却说什么也不去,说是换地方不习惯,他觉得自己是男性,这点危险不算什么。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才答应去亲戚家暂住,城管所的工作人员驱车将他送去。有一位老人说自己在这住了几十年了,见多识广,保证没事,但他家的房子已漏,墙壁受潮严重,房子处在低洼处,雨水容易倒灌。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劝说多次后,老人被感动,终于答应去女儿家。一位女士的儿子患有残疾,不能独立行走,城管所的男性工作人员便背起他送到安置点,可是儿子因为换地方不习惯,一宿没睡,白天这位母亲又带着儿子回了家。考虑到这对母子的特殊情况,大家便格外关照他们。有些居民,担心家中财物丢失,离开家后又回去了,这令工作人员担心不已。纤维派出所也在全力配合这次防汛工作,24小时护送、疏散居民,有一家老两口,一方答应去安置点,可另一方说什么也不去,原因是腰不好,只能睡热炕头,派出所民警体谅老人,驱车将他送到农村亲戚家,并帮着搬运行李和生活用品。来自本溪的一位50多岁的租房户靠卖货为生,早出晚归,即使邻居都很少见到她,工作人员去了多次都没找到。21日下午下雨时,这位租房户收摊回家了,可是对于撤离她说什么都不同意,因为担心货物丢失。在工作人员一再保证的情况下,晚上8点多,她才同意离开。

瓢泼大雨还在下着,工作人员丝毫不敢放松紧绷的神经,他们穿梭在风雨中,只为着居民的安全。 记者 范爽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