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都不能丢军人的脸
丹东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丹东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7月30日一大早,在东港市的一家货栈里,准时出现在这里的郑仪,开始对货物进行打包、分拣和数量登记,尔后协助装车。“无论在哪里和干什么工作,都得认真负责,因为我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现年24岁的郑仪,在部队服役6年,还参加过非洲南苏丹维和行动。
“干什么都要像什么,不能丢军人的脸。”去年底退伍的郑仪说,虽然在货栈每月工资才2000多元钱,但他还是非常珍惜眼前的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摸索,如今他已成为这里的工作骨干了。
郑仪的家在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村,自幼谦虚好学、朴实肯干的他,2010年12月报名参军入伍。在军营里,郑仪训练刻苦认真,两年后被部队选取一期士官。2014年8月,部队要组建维和步兵营,到南苏丹参加国际维和行动。听到这消息,郑仪偷偷地报了名。“我就是要在更复杂的环境里锻炼自己。”
成为一名维和战士需要通过层层选拔。郑仪说,当时全部队有7个大单位的战士参加竞赛角逐,参选考核的科目是射击和处突。卧姿、跪姿和隐现靶,郑仪射击科目发发命中,成绩优秀;喊话、对难民稳控……处突措施得当。郑仪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该部队200余名战士组成的维和步兵营的一员。
到达南苏丹国后,郑仪和战友们主要担负着国际维和部队在当地施工警戒及联合国维和工作人员的警戒保护。当时正赶上非洲埃博拉病毒肆虐,由于运输不畅,部队驻地最缺的是蔬菜的供应,郑仪和一些战友们口角都烂了,但没有一个叫苦的。
在南苏丹,疟疾、黄热病、霍乱、脑炎、列古热、河盲症是常见的传染病。为防止被蚊虫叮咬传染疟疾,郑仪他们不仅要在夜晚穿长衣长裤,睡觉挂蚊帐点蚊香,还要定期服用抗病药物。蜥蜴、毒蝎和毒蛇满地爬,其毒性之强,被咬上一口足以致命。有一次,一条2米长的眼镜蛇袭击了他们的哨位,还好他们每个哨位都配有打蛇棍,否则后果难料。
2015年4月,郑仪和战友们出色地完成了维和任务,回到了祖国。郑仪也获得了国际维和勋章和和平使命勋章。
2015年8月,郑仪回丹探亲,未曾想,父亲已去世一年多的噩耗向他袭来。原来就在郑仪报名参加维和行动的前两个月,他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家人为了让他安心服役,将这一消息隐瞒了一年多。郑仪说,当时他也感到不对劲儿,每次打电话找父亲时,姐姐总是说,父亲到山里为人家牲畜治病去了。
回家探亲这天,家里挤满了人,一进门,母亲抱着郑仪号啕大哭。“也怪我心粗呀!”对此事郑仪一直到现在还愧疚。
2015年底,郑仪光荣退伍回到家乡,来到东港工作。“为了军人的荣誉,为了家人对我的期望,我一定把眼下的工作干好,干出个样来。”年轻的脸庞上,透出来的是那种坚毅的眼神。
记者 刁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