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支点撬“穷根”
丹东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丹东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片片新建的果菜大棚焕发生机,一个个惠民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这是凤城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努力与回报。取得不俗成绩的关键在于找准能够撬动”穷根”的一个个支点。
2016年,凤城市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精准脱贫路子。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底,凤城市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实施移民和住房改善、加强教育、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等措施,实现4569名贫困人口脱贫,超出计划67人,6个“摘帽”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全部降至2%以下,8个产业项目任务全部建成运营并初见成效。
上下联动,奏响“大合唱”。凤城市层层立下“军令状”,保证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村、一人掉队。市委、市政府分别与21个乡镇、街道和94个市直帮扶单位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与有脱贫任务的村“两委”签订责任书。针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因户施策,制定专门的脱贫措施;对贫困村实行“四个一”帮扶机制,即“四大班子”领导、机关事业单位、纳税大户企业、驻村工作组共同帮扶一个贫困村。全市26位领导干部、57个市直单位、16个纳税大户企业和16个驻村工作组参与到帮扶工作中。“四大班子”领导多次深入到贫困村调研、对接、走访,现场办公,协调项目资金,共帮助贫困村协调项目36个、资金780万元。各帮扶部门和单位在日常帮扶、钱物帮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进村入户,开展各具特色的扶贫帮困活动。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也向困难群众伸出援手,一曲政府、行业和社会齐心协力的“多声部大合唱”在全市奏响。
大兴产业,打造稳定脱贫“硬支撑”。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发展产业相结合,积极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激发贫困村的内生动力。在找准“病根”和“症结”的基础上,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通过大兴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去年春天,凤城市房地产管理处给边门镇那家村贫困户刘利民家送去价值3000元的茧种和价值2000元的鸡雏,刘利民放蚕、养鸡,春蚕收入可观,200只笨鸡也卖出了好价钱。如今,一家人从破败不堪的老房子搬进了新盖的大瓦房里,生活质量大为提升。刘利民脸上乐开了花:“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好生活!”
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凤城市共安排专项扶持资金274万元,在二台子村发展芍药项目,中兴村发展葡萄项目,白菜地村发展蛋鸭养殖项目,蓝旗村发展草莓、小柿子项目,康家村发展烟草、柞蚕放养项目,方家村发展大榛子项目。到去年底,6个贫困村依靠一村一品全部“摘帽”,实现185户、338人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由无到有,其中有3个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村容村貌告别“脏乱差”,走向“净亮美”。在组织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的同时,凤城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村组路面硬化30.2公里,绿化村屯道路18.5公里,治理河道、水渠10.9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87盏;改造危房94户,易地搬迁8户;建设标准村卫生室6个,新建文化广场7个、文化室1个,配备健身器材6套,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3个……一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脱贫攻坚战,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在凤城乡村全力推进。
邓晓晶 孙艳霞
记者 丛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