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翻译公司 丹东翻译公司 丹东翻译公司
123

一封写在黑板上的感谢信

丹东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丹东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或者投亲靠友,或者到安置点暂住,对于鸭绿江街道太平社区“72户”及陶瓷厂平房小区位于防汛重点区域的居民来说,每逢汛期强降雨,这样的转移早就习以为常。7月24日,本轮强降雨暂时告一段落,一些因强降雨而转移的居民也陆续回到家中,而那些在大雨中发生的故事,仍然有着动人的温度。

安全巡查 风雨无阻

“书记,这么早就来了啊。”7月22日9点左右,方立堂站在家门口,向从远处走来的太平社区党委书记王悦一行人招呼道。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已经是王悦一行当天到“72户”巡查的第二趟。早晨7点多,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就已经把各防汛重点区域走了个遍。

7月21日晚,在鸭绿江街道办事处和太平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下,“72户”和陶瓷厂平房小区涉险地段住户共紧急转移26户,其中集中安置15户、18人,投亲靠友11户、20人,方立堂和刚出院才两天的老伴高彩云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时候回来的、家里漏不漏雨,在得知方立堂和老伴是看早晨不下雨才从儿子家回来后,王悦一再叮嘱道:“这两天还有雨,晚上还是得到孩子家住,要是有什么需要就跟社区说。”方立堂连声答应,“书记你放心,我们都自己安排好了,到时候孩子就来接我们了。”

在此居住30多年,方立堂算得上“72户”的老户,谈到每年汛期办事处和社区组织居民转移的事儿,他颇为感慨,“社区不容易啊。”方立堂说,为了组织居民安全转移,社区工作人员冒着大雨挨家挨户做工作,有时候半夜都回不了家。“一到汛期,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天,社区的人都经常过来。”更令方立堂难忘的是,即便是冒着33摄氏度的高温,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宫云峰和工作人员张盛明仍不忘在“72户”巡查,“那么热的天,人不动弹都出汗,他俩还是骑车来的。”

当天早晨参与巡查的除了王悦、宫云峰、张盛明,还有办事处负责防汛工作的高和威、阮阳,从7月20日起,动员群众转移、巡查,留在单位值班,他们已经近两天没怎么睡觉,脸上也都能看得出疲惫的神色。当天上午没下雨,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水也不大,然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决定在“72户”多守一会儿。

“为了咱‘72户’的老百姓,他们真是太辛苦了。”方立堂说。

安置点里的感谢信

作为汛期居民安置点,五纬小学成了“72户”及陶瓷厂平房小区的部分转移居民的临时居所。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一封由居民手写的感谢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的书写者是家住“72户”的于恩忠,7月24日,他道出了这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我是代表大家表达对社区的感谢。”回忆7月22日晚一气呵成地写下感谢信的情形,于恩忠说,当时安置点的9个人中,有8个没带行李,他听人说社区要给大家发被子,于是就打电话向宫云峰询问。“宫主任先问我蚊香发没发,我说发了,他让我稍等,说被子马上解决。”于恩忠说,自己打电话时是晚上七点多,外面雨下得正大,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不到20分钟,社区工作人员就冒雨将十床被褥送了过来。“当时大家都特别感动,我就想到写感谢信,代表大伙把心里话说出来。”

虽然不如在家自在,但在安置点的几天,于恩忠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礼拜五晚上给我们发的盒饭,我没吃饱又不太好意思说,我一个邻居去跟工作人员说了,人家马上给我们拿了好几个火腿肠和面包。”不仅是热情,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也让于恩忠很感动。在周四的转移安置中,原本他是要去安置点的,后来联系好去朋友家住。在和安置点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工作人员特地通过电话与他朋友核实,确认于恩忠的确是到朋友家居住才让他离开。“我特别理解,也感激他们这样做。”于恩忠说,工作人员的认真说到底是对居民安全的负责。

“我家房后老赵家墙歪了,是社区帮忙联系在这场雨没来之前给修好的。”“组织我们转移的时候,社区和办事处工作人员都打着伞站在风雨里等着,给我们送到车上。”采访结束后,于恩忠还几次打电话向记者补充。他说,这些虽然都是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但就是这些才让大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心。“社区也好,办事处也好,都特别为我们老百姓着想,也是通过他们,咱老百姓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关怀。”

记者 张丽娴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