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汗如雨的劳动者
丹东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丹东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炎热夏日,人们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和高温接触,但在我市街头和一些特殊岗位,依然有人在高温的炙烤下坚守,用汗水谱写着劳动者之歌。
8月2日9时40分许,室外气温已达27℃。在三经街与四纬路交叉路口,三轮车夫王宜仁正在等活儿。黝黑的皮肤,有点花白的头发,上身裹着一件蓝黑色的马甲。“运送货物在楼道里爬上爬下的,这样能避免肩膀划伤。”趁着王宜仁没有生意,记者和他拉起家常。现年53岁的王宜仁老家在河北,10年前投奔在丹东的姑姑。开始在城区收废品,这两年废品生意不好做,他便骑上收废品的三轮车在三经街等处拉活。“一天能挣上100多元钱。”王宜仁说。
“运一车货多少钱?”说话间,一位主顾过来让王宜仁把购买的装修用房屋地脚线运到东升路的一个小区里。“20元行不行?”王宜仁和客户谈好价格,将一捆捆地脚线往车上装,总共20捆,几乎把三轮车装满了。
“走喽!”王宜仁说,接到活上路这一刻,是他最满足的时候。“姑娘已经结婚了,儿子还没结,这么拼死拼活还不是为儿女。”王宜仁说,等儿子结婚了,他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不大会儿,王宜仁骑着三轮车来到振安桥下。由于坡大,他只能下车用尽力气往上推。烈日下,只能看见一双肩膀和满车货物。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成串地滚落。
到了小区,王宜仁将一捆捆地脚线往6楼扛。在4楼缓步台,他喘着粗气停下来,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他说,这还算轻快些的,要是家具之类只能一步步挪上去。前一天给一个小区的住户送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之类的都得背着爬。虽然累,但王宜仁说更愿意接这样的活儿。“大大小小共送上去七八件,挣到36块钱。”王宜仁说。
10时15分许,送完这趟活,王宜仁轻快地骑上三轮车往三经街返。“希望今天能多拉几趟。”王宜仁说。
10时50分许,在振八街道路改造施工现场,作业的抓钩机、往来的铲车等机械轰鸣。在兴二路路口,与忙碌的施工工人不同,测量员姚明月正平静地把脸贴在“全站仪”仪器上测量着什么。一头短发,在太阳的直射下,发根溢出的汗珠清晰可见。
“往后移两个。”趴在仪器上的姚明月用手势不停地指挥着前方手持标尺杆的工作人员来回移动着。稍停了一下,姚明月喝了口随身带的矿泉水。“这是在进一步确定中线位置。”姚明月说,中线确立了,下一步回填土施工才有依据。
现年32岁的姚明月,毕业于辽宁交通大学,2007年到市政工程处一公司工作,一晃儿快10个年头了,如今是一公司副总经理。姚明月说,在公司里,“全站仪”仪器没有几个人会操作,所以测量的活全靠他亲自上手。市政活工期常常都比较紧,再热的天也得顶着太阳干。在振八街道路改造施工中,一公司负责兴一路至兴五路的施工任务,为了赶在8月15日完工,他们每天早晨5点多就上工地。中午再热全员都要坚持干,渴了喝口绿豆汤。“我现在都快晒成黑人了。”姚明月说。
如果说在室外高温难耐,在室内工作的厨师则另有一番滋味。当天12时许,在四道沟的一家酒店后厨,厨师长姜春雨正在挥汗如雨地忙碌着。在面积约15平方米的厨房内,3个炉灶都点着火,一个锅内炖着鱼,“嗞嗞”冒着热气。一个是过油过水的锅,二厨正在为猪肉过油。姜春雨则在主灶上翻炒着鸡块。此时,厨房内气温高达50℃。“不能用电扇,影响火力,降温只能靠换气扇。”
“再热的天,我们身上也要装备齐全。”姜春雨说,“穿着规整一是保持作业卫生,再一个防止烫伤。”记者注意到,尽管屋内像个大蒸笼,但姜春雨依然身着长袖的白色工作服,头上戴着厨师帽。看他的脸,像被雨水浇过。
“俺46岁了。”空闲下来,姜春雨介绍,他老家在河南许昌,在丹东干厨师21年了。“唉,时间长了也习惯了。”他轻描淡写地说,每年都有3个来月的大热天,顶一顶也就过去了。
记者 刁庆峰